1. <tr id="xzsoa"></tr>

      <th id="xzsoa"></th>

      1. <center id="xzsoa"></center>

          <strike id="xzsoa"><sup id="xzsoa"></sup></strike>
          您好,欢迎访问 华新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 联系我们
          新闻资讯xwzx
          法制宣传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法制宣传
          弘扬宪法精神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日期:2019-12-04   来源:本站  阅读:  字体:    打印

          弘扬宪法精神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

                         ——12·4国家宪法日

          2019年12月4日是第六个“国家宪法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和职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必须依据宪法,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14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明确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确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宪法的发展历程、地位及作用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人们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它是其他法律、法规赖以产生、存在、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处于一个国家独立、完整和系统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石。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国分别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我国宪法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组织国家政权方面的作用。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由人民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和国家审判机关以及其他重要的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二是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上述规定为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最基本的宪法依据。 三是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方面的作用。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外,宪法序言肯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 四是在实行法治方面的作用。我国宪法充分肯定了宪法作为根本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要素,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等。只要在实施宪法的实践中,真正地使宪法的上述规定落到实处,就基本符合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要求。

          三、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宪法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面依法治国翻开历史新篇章。新时代,我们党更加重视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宪法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2012年12月4日,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2018年1月,在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上专门就现行宪法修改、宪法实施、宪法宣传教育等问题发表重要讲话;2018年2月24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更加注重发挥宪法重要作用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的水平”的重要讲话;2018年8月24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必须“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2018年12月,在第五个国家宪法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依法治国迈出历史性步伐,贯彻实施宪法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宪法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引领和保障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向“新时代强起来”的新征程。

          (一)新时代首次修改宪法。2018年1月,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提出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党中央决定用一次全会专门讨论宪法修改问题,这在我们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宪法修改的高度重视。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通过了新时代首个宪法修正案,实现了现行宪法的第五次与时俱进和完善发展。新宪法修正案共21条,主要有12个方面的内容:(1)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2)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3)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4)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的内容;(5)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的内容;(6)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7)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8)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9)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10)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11)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12)修改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有关规定。

          这次宪法修改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迈向强起来的根本法律引领和法治保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宪法修改后各方面反响很好?!?/span>

          (二)加强宪法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国家“七五”普法(2016—2020年)规划专门规定,要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2018年3月11日,宪法修正案通过的当天,党中央就对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等宪法宣传教育活动。这些重要举措和活动,使宪法学习宣传在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取得良好效果。

          (三)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要把保障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摆在全面依法治国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全会、四中全会作出了许多重要部署,对贯彻实施宪法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四、新中国70年与宪法发展的宝贵经验

          宪法兴则国兴,宪法强则国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再到现行宪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宪法有力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力保障和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贯彻实施宪法取得显著成就,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中国经验。

          一是坚持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时代首次宪法修改,在宪法序言确定党的领导地位的基础上,又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强化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的灵魂中枢和根本要求、根本保证。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是70年新中国法治发展和宪法制度建设最根本的宝贵经验。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是我国宪法的重要特征。以宪法为基础构建完备的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宪法的立宪初衷和时代使命。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三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从国情和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深刻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和宪法发展成功经验与深刻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宪法制定、修改和实施做得比较成功的国家,无一不是走对了路,举对了旗,定对了制的。新中国70年法治建设和宪法发展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走适合自己的宪法和法治发展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四是坚持宪法体制,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总依据。宪法体制是国家体制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载体,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础,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宪法具有至高的权威、尊严和法律效力,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

          五是坚持发挥宪法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治地位和强大的法治力量,确认、巩固和保障了党领导人民取得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新中国建国立国、富国强国的70年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定海神针”作用。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充实宪法的重大制度规定,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长期执政能力,必须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

                                          

           

          188博金宝亚洲体育_188博金宝官方网站